吳昌碩師友間交往的歷史梳理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8-10-09]
綜觀吳昌碩相交的朋友,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如潘喜陶、施旭臣、吳云、俞樾、吳伯滔、楊峴等。吳昌碩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作開始于安吉縣城郊桃花渡畔的蕪園。年僅21歲的他在經歷了戰(zhàn)亂之后,原來的七口之家僅剩他和父親兩人,從滿目瘡痍、一片廢墟的鄣吳村遷徙至此,開始了他的耕讀生活和藝事追求。切莫小看這個景色樸茂野逸、條件簡陋艱苦的蕪園,這對年輕的吳昌碩來講是他的鳳凰涅槃之地。他在這里拜師交友,詩文唱和,書畫雅集。
卻賦感事詩
在蕪園期間,吳昌碩先師從工詩擅畫的潘喜陶,后又與才華橫溢的施旭臣相交,甚有得益。吳昌碩26歲時又負笈西子湖畔,正式投入一代大儒俞樾的門下,從其學小學訓詁及詩文辭章。在詁經精舍的日子里,俞師對這個來自鄉(xiāng)村小城的貧寒學子相當關切,不僅認真授其書藝之道,還對其詩作的遣詞造句、韻律用典進行了系統(tǒng)的輔導。更為重要的是俞師雖被彈劾貶黜,歷經坎坷,但他的風骨襟懷與氣度人格,對吳昌碩精神境界的培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為此,吳昌碩在《曲園先生八十壽賦祝》中深情地寫道:“先生歷四朝,蒼然喬松姿。山水阜靈秀,乾坤老經師……多壽不復喜,尤國無良醫(yī)。不進介壽酒,卻賦感事詩……”
吳昌碩在杭州師從俞樾時,還結識了能詩善畫的吳伯滔,兩人性情相同,引為知己,多有詩文酬唱。伯滔曾以山水贈吳昌碩,并向吳求梅花,吳遂作詩記之:“堂上松樹生十圍,滔老不畫還數誰?!笨梢娝麑Σ系耐瞥纭:髞?,吳昌碩在湖州名士、大收藏家、大藏書家、皕宋樓主陸心源家作幕僚時,與“苕上七子”之一的楊峴一見如故。楊是晚清著名的經學家、書法家、詩人、學者。中舉后曾權領常州,因秉公執(zhí)法、藐視上司而自號“藐翁”。他精研漢隸,為書壇所重。上海城隍廟大殿兩側柱子上就鐫刻著他寫的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wěn)。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他的詩作則文字清雋,內蘊深厚,風格犀利。楊峴要比吳大25歲,且人品學問、藝術造詣深得吳的敬佩。因此,吳備好了門生帖子要拜楊為師,但楊卻婉拒了。他說:“師生尊而不親,弟兄則尤親矣,一言為定,白首如新?!睏顓桥笥阎x,維系終生。乃至楊去世13年后,吳昌碩見到了他的遺像,依然潸然淚下:“顯亭歸去十三春,板屋吳洲失比鄰。師說一篇陳歷歷,門生再拜舞蹲蹲?!?br/>
詩成劉長卿
吳昌碩自移居蘇州后,結交了中年時期重要的朋友有吳云、翁同龢、朱孝臧、顧麟士、潘祖蔭、吳大澂、任伯年、金鐵老、沈石友等。吳云是蘇州大收藏家、詩文書畫篆刻造詣精深,盡管他當過姑蘇知府,但為人友善,禮賢下士,對當時正在蘇州鬻藝刻印的吳昌碩伸出了援手,婉請他到吳府設館授課,使吳昌碩有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從藝環(huán)境,并讓他觀摩自己的書畫藏品,切磋筆墨、詩文唱和。吳府的聽楓園,亦是當時蘇州文人雅士、書畫名家的雅集之地。吳昌碩正是在這里相識了文壇名家、書法家、日后被尊為一代詞宗的朱孝臧,從此他們的筆墨文字之交延續(xù)了漫長的歲月。其后,吳昌碩又結識了清末重臣名儒、藝壇巨擘潘祖蔭與吳大澂,從而使吳昌碩在藝事文脈及人緣社交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在《上愙齋(吳大澂)大中丞》的詩中,相當敬佩地寫道:“文章德業(yè)傾中外……”
1882年吳昌碩正式定居蘇州,此時在姑蘇城內一座建筑典雅、軒堂明麗的怡園剛建成,其主人是“過云樓”主,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顧文彬。定期來怡園加盟書畫詩文雅集的有吳谷祥、金心蘭、胡三橋、倪墨耕、顧文彬、吳昌碩,被稱為“怡園七子”。吳昌碩在《怡園》詩中以優(yōu)美的筆調寫道:“藤走修蛇影,苔披古佛衣。”1895年以顧麟士、吳大澂為領軍,又成立了“怡園畫社”,以“研習六法,切磋藝事”,其主要成員有吳昌碩、陸恢、顧沄、鄭文焯、金心蘭等,吳昌碩開始躋身真正一流的城市士大夫群體。在與吳昌碩交往的朋友中,吳谷祥是一位為人友善,功力深厚的畫壇名家,他擅山水,亦工花卉、仕女, 俞樾評其畫為“神品”。他曾在北京鬻畫,深得翁同龢、王懿榮的贊賞。吳昌碩時常與他探討筆墨,切磋畫風,多有得益。沈石友是被吳昌碩稱為“詩之師”的一位。沈石友是位藏硯大家,亦是詩壇名流,他才思敏捷,詩筆精湛,韻致淵雅。因此,吳時常將自己的詩作請其指正,并稱沈詩謂“樂府鮑明遠,詩成劉長卿?!眳桥c沈的詩硯之交,維持了30多個春秋,“石友介于石,鐫肝淘俗塵?!笨梢娝麄兏文懴嗾盏呐笥阎?。
在吳昌碩的朋友中,一代碩儒、帝師翁同龢是相當特殊的一位,他們盡管緣慳一面,但卻情感真摯、心心相印。光緒二十年(1894)的早春二月,吳昌碩遠赴京城,帶著好友、常熟名人沈石友、趙非昔的引薦信去時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府拜望,可惜翁外出未遇,吳留下了自己為翁刻的印章。翁事后為致歉意,專門寫了詩聯:“玉德金聲寓于石,明窗大幾清無塵”托人贈吳昌碩。1898年冬日的清晨,迎著凜冽的寒風,吳昌碩走在常熟虞山鵓鴿峰下荒涼的小徑上,前去拜望因參加維新變法而被遣返家鄉(xiāng)、隱居在此的翁帝師。在清寂貧寒的瓶隱廬內,吳昌碩又未見到主人。翁歸來后,見到吳留下的印章,馬上備好酒菜,派人去追吳昌碩,吳已連夜冒雪返回蘇州。翁亦以精心撰寫的詩聯回贈:“米老襟懷云山墨,萊公詩句野渡橫。”
在吳昌碩居住蘇州期間的1885年,他寫下了十七首《懷友詩》。1886年,他又寫下了《十二友詩》。在這兩組著名的懷友詩中,基本集中了他在青年、中年時期所結交的書畫名家和詩人才子,特別是其后《十二友詩》中的張子祥、胡公壽、任伯年、蒲華等,均是近現代書畫藝壇的領軍人物,這也為吳昌碩蘇州—上海的雙城記打造了平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