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chuàng)出天價的信札拍賣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7-06-22]
1995春拍翰海《致馮國璋大總統(tǒng)信札》十七通等各家信札二十余通,成交于5.5萬元?! ?995春拍翰?!吨埋T國璋大總統(tǒng)信札》十七通等各家信札二十余通,成交于5.5萬元。
近些年來,內地拍賣場上信札拍賣一浪高過一浪,出現(xiàn)了大量難得一見的名人與藝術家的往來信件,吸引了大量歷史愛好者、研究者、書法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競相追逐,拍賣場上也不斷創(chuàng)出天價。
先冷后熱的信札拍賣
國內名人信札拍賣最早開始于1994年,當年翰海首場拍賣書法專場中有徐悲鴻行書15通信札的冊頁,估價為10-12萬元,平均每通信只有7千元,最后流拍了。而在2004年,依然在翰海,僅僅3通的徐悲鴻信札便以24.2萬元拍出,每通平均8萬元。
讓人記憶猶新的名人信札拍賣,應該是在2009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上,13通27頁“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以150萬元起拍,最后以554.4萬元拍出,被中國人民大學以文物“優(yōu)先購買權”購藏。
2011年,西泠拍賣在秋拍中推出了郭沫若致日本文求堂的書簡230通,包括信封,1800萬元起拍,最終以2415萬元成交。
在北京匡時2012年秋拍中,梁啟超舊藏“南長街54號藏梁氏重要檔案”成交于6709萬元,包括全數(shù)成交的146件信札,其中,梁啟超創(chuàng)辦《國風報》、宣傳立憲思想的信札以264.5萬元成交,“反對袁世凱稱帝”信札以356.5萬元成交。
在中國嘉德2013秋拍中,魯迅1934年寫給陶亢德的一封信以655.5萬元成交。
2014年北京匡時春拍,“呂斯百藏品專場”拍賣中,一批徐悲鴻、傅抱石、吳作人等著名藝術家寫給呂斯百的信札均拍出高價!
2015年保利秋拍,張大千當年寫給日本情人山田小姐的80多件情書被逐一進行了拍賣,起拍價均為一萬元。最終,信札全數(shù)得以成交,拍出最高價位的兩封情書為86.25萬和80.5萬元。
什么是信札 《平復帖》便是一紙書信
信札,也稱書札、手札或書信,古稱尺牘、尺書。在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紙張尚未發(fā)明之前,當時一般把文字都記錄在竹木片上。蔡倫造紙之后,“札”漸漸被紙所替代,而“札”字卻依然沿用至今。
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帖”,一般也被認為屬于便條、題簽的性質,因此也常包括在信札范圍之內。
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陸機手書的《平復帖》,便是一紙書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張伯駒不惜為其傾家蕩產;乾隆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也是書法大家的三張“便條”。
拍賣場上的信札概念除了書信,常常還包括便條、題簽、抄錄等。
2000年嘉德公司拍賣的懷素《食魚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2010年嘉德秋拍中以3.08億元成交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只有41個字,以平均每個字700多萬元成為史上最貴的單個漢字;2013年9月劉益謙從紐約蘇富比(微博)花5500多萬元買回的蘇軾《功甫帖》是只有9個字的便條;2016年嘉德春拍中2.08億元成交的曾鞏《局事帖》,為曾鞏存世罕見的墨寶,這都屬于古代信札的范疇。
什么樣的信札值得收藏
一般來說,只有名人信札才有市場上的意義。這個名人一般是指當今或過往的政府官員、文人墨客、書法繪畫藝術家、演藝明星等。越是影響力大的人,越是在歷史社會多個方面呈現(xiàn)影響力的人,其信札墨跡,就會受到越多的追捧。從收藏角度看,作者名頭越大、歷史地位越高,信札存世量越稀少,其價值越高。
其次,內容為上。如果一通信札,記錄了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或反映了某一特定歷史意義的場合,或者是寫給某一特別的人物,這件作品往往就會受到市場的關注。因為它往往可以佐證某些重要歷史事件或者為這些歷史事件查缺補漏,是史學中重要的一種考證方式或證據(jù)。信札拍賣的價格往往直接與其內容相關聯(lián)。
此外,信札的書寫如果能稱為一件書法作品,代表了作者的藝術水準,則價值更高。信札是人無意為之的“小品”,是作者藝術與性情的雙重記載。在名人信札中,如果書寫者既是名人,又是書法家,其信札則是絕品。中國歷代書法名家的真跡,主要都是通過信札流傳下來的。
近代鋼筆書寫的信札的拍賣價格低于毛筆字所書信札,就在于其藝術性和欣賞性要差一些。
收信人是否為名人也會影響信札的價格。比如,梁啟超寫給孫傳芳、袁世凱的信札,因為對方也是當時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價位就比較高。陳獨秀寫給胡適的信札,則雙方均為歷史名人,內容涉及時代重要事件,漂亮的毛筆書法,都是高價位成交的原因。
信札比較容易保存,同時方便把玩,是收藏和歷史文化相關的一件證物。觀察內地名人信札的拍賣過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經歷了一個被忽略,之后逐步獲得價值認同和回歸的發(fā)展之路。收藏者們逐漸認識到信札的價值,慢慢從簡單的名人信札收藏過渡到書法藝術收藏和信札內容的收藏,這是收藏鑒賞水平提高的標志。
針對名人信札的收藏,應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與實力,建立起自己的收藏方向和體系。比如:以巴金、茅盾等為代表的作家文人書札;以孫中山、梁啟超等為代表的政治人士信札;以胡適、王國維為代表的學者信札;以徐悲鴻、傅抱石、吳作人為代表的藝術家信札等。
信札已成為不可能再生產的一個收藏品種,隨著電腦化辦公的全面普及,今后越來越少的人會去用筆寫信,甚至目前除了書畫家以外已經沒有多少人會用毛筆字寫字了!因此,以前各個歷史階段的信札都將成為“絕后“之作,其未來的收藏意義不可小看。
信札收藏亦有風險
收藏者要注意防止信札中的贗品?,F(xiàn)在市場上也已經出現(xiàn)了許多的信札贗品,要注意將待買的信札與已確定為真的信札的格式和筆體進行仔細比較。人們要辨識信札的真?zhèn)?,就要深入了解作者平時的書寫手跡及其書寫習慣,在選擇信札時,要看內容,更要看附件,還要關注系列拍品,以求相互印證,綜合分析。收藏者要警惕那些作者雖是名人,但其傳世字跡不多,很難找到標準件進行比較的信札;一定要重視那些由收信方提供,流傳有序,來路清楚的信札。一般而言,附帶有實寄封的信札價格要高上許多,由收信人整體送拍的比拍賣場上單件出現(xiàn)的信札價格要高。當然,信札的造假難度要比純書法作品相對要高一些。因為造假不僅僅要假內容,還要有對方的身份,還要用舊的信封、信紙,包括信封上的郵戳和地址,涉及的面會很廣,難度也比較大。
信札交易和收藏中須防止侵犯作者的著作權和隱私權。2013年,作家錢鐘書的妻子楊絳起訴北京某拍賣公司,要求停止定于6月21日拍賣的79件錢鐘書及其家人的信札,最終得以勝訴,拍賣行予以了信札撤拍和道歉。
錢鐘書信札案所反映出的糾紛主要在于隱私權和著作權的侵權行為上。該拍賣行事先沒有對信札中反映出的隱私權和著作權問題引起足夠重視,而在新聞報道中將部分信札的敏感內容透露了出來,引起仍然健在的楊絳先生的反感。
以往的信札拍賣很少出現(xiàn)類似糾紛的原因主要在于所拍賣信札的寫信人多已離世,而其后代對隱私的敏感度要遠遠低于作者本人。另外,所拍賣信札中也沒有涉及政治人物、公眾人物品行、道德方面的敏感內容。比如,2012年北京匡時拍賣的梁啟超信札,其中有很多內容雖然是首次被世人所知,都是研究梁啟超的很好資料,但因本人去世已久,已超出著作權保護期,梁家后人對信件中所披露的內容也并沒有感到有何不妥。因此,拍賣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對于隱私權或著作權的爭議。信札收藏者應盡量回避在世者的信札。
信札熱已經持續(xù)十來年,雖然市場經歷了深度調整,但信札市場仍然那么堅挺,而且屢屢爆出冷門,說明收藏界開始真正關心學術了。實際上,收藏名人信札是收藏趨于成熟理性的一個信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