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1892-1996),號起哉、二瞻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蘇太倉人。早年習傳統(tǒng)國畫,青年時專攻油畫,曾兩次東渡日本學西畫,上世紀50年代后主攻中國畫,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百歲畫家之一。屺老精通中西藝術,其畫貫通古今,融合中西。擅畫山水和花卉蔬果,作品清新質(zhì)樸,雄健磅礴,意境高遠,在畫壇上獨樹一幟,深受行家贊譽。與齊白石友善,齊前后為他刻印70余方,作畫題跋、贈扇面數(shù)十幅。50年代以來,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十多次個人畫展。1962年參加法國春季沙龍畫展。1983年為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畫巨幅《葡萄》,曾于1986年應邀赴美講學。
在《癖斯居畫談》“探索”一章中,朱屺瞻曾談到“氣、力、勢”,追求“厚、樸、拙”,“氣、力、勢”三者涵蓋著深廣的意義,道出了他藝術總體的審美內(nèi)涵。屺老的畫筆在厚拙中變化多端,腕底的節(jié)拍隨天地的脈搏而起伏奔流,各種筆法“從心所欲”,但始終沒有離開“厚、樸、拙”之“矩”。朱屺瞻的藝術風格總體特征雄壯豪放,與其溫文爾雅的個性形成鮮明對比。縱觀屺老一生走過的藝術道路,完美地實踐了自己的格言——“做事要顧人,藝術要從己”。無論是他早年的“探索”,或是晚年的“變法”,都忠于自己的藝術理想,堅定執(zhí)著。
我們看此幅《葫蘆》(下圖),可謂老筆紛飛,“紛飛”似亂,但又不亂。粗獷豪放,野既不野,粗也就不粗,獷也就不獷。整幅作品以暖色為主,暖色在畫中起著主導作用,溫暖而豐富,特別是垂懸于藤的葫蘆個個飽滿所成之勢,與上部赭色柵欄桿沖擊著整幅畫面,配加黑色的題款及朱紅的印章,給畫面增添了無限的變化,透著筆法顯而拙而不劣,樸而不華。拙樸最難,拙近天真,樸近自然,能拙樸則渾厚不流為夸侈,強烈不流為滯膩。筆勢如陣,連環(huán)曲曲,似可見屺老懸著筆、落中鋒,揮灑自如。圖畫的留白,構成了一個中緊外寬、虛實相應的布局,隱約中亦有線條搭配的均勢,殊有可觀之“美”。
“出自形而超于形”的“不似之似”的“真似”,“畫的死活”所靠的是“氣韻”,屺老曾言:“墨色重變化,于變化中顯動態(tài),墨韻色韻,須于動態(tài)中求之。”也就是說墨色變化十分重要,只有墨色的干濕濃淡變化,才能表現(xiàn)出作畫對象的形勢、姿態(tài)、遠近、虛實、正側(cè)。正如畫中好幾筆輕疾的瓜藤,幾張濃重的葉子,三只肥壯的葫蘆深淺濃淡的色彩變化。整幅畫簡潔、明快,筆筆轉(zhuǎn)折有致,墨色鮮華潤澤。郁風先生評道:“既老辣又天真的筆墨,那簡單又平凡的靜物景致,都有豐富的美的內(nèi)涵?!?
獻身藝事的八十余個春秋里,屺老一直以“畫到老,學到老”要求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和藝術的生命融為一體,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和質(zhì)樸的情懷。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