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月2日電 (記者 王笈)坐落于浦江東岸的上海博物館東館2日拉開“開放三部曲”的序幕,中國古代青銅館率先進入試開放,為觀眾呈現海內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陳列。文博愛好者對此熱情高漲,開放首日(2月2日)的5000個參觀名額5分鐘就迅速約滿。
全新啟用的上海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博東館”)整體呈矩形,地上建筑6層、地下建筑2層,是一座造型簡潔大氣、強調開放性與共享性的博物館。上博東館的局部外立面用大理石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濤起伏,既暗合這座城市“通江達海”的特殊性,也象征著上海“海納百川”的精神;每個樓層都有落地玻璃、平臺或戶外區(qū)域,引入自然光線,讓館內展覽和城市景觀“內外”無間、互相輝映。
作為享譽世界的頂級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目前的文物門類超過33大類,藏品總數超過102萬件(套),珍貴文物近14.5萬件(套),是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诖?,上博東館立足藝術史高度,以全景式大格局打造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珍貴文物的展出比例將從人民廣場館的4%左右提高到10.5%。
率先試開放的中國古代青銅館(以下簡稱“青銅館”),是上博東館最受觀眾期待的常設展廳之一,精選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夏晚期至清中期的3600年間,中國古代青銅器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歷程。據了解,上博的“青銅館”最早展出于1973年,是國內外第一個專題陳列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藝術館。本次是“青銅館”50年來的第六次陳列改建。
走進上博東館“青銅館”,記者看到,原陳列中的絕大部分展品在此間繼續(xù)展出。“鎮(zhèn)館之寶”大克鼎有了自己的“獨立小間”,改陳后的燈光照明突出了文物的莊嚴肅穆之感;“明星文物”子仲姜盤與齊侯匜同柜展出,向觀眾展示西周中期開始流行的盤、匜組合的盥洗器;水牛形的犧尊仍是展廳中的“顯眼包”,四足矮短,形態(tài)穩(wěn)重,可用來溫酒。
隨著通史陳列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青銅館”還新增了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鑲嵌獸面紋牌飾和單翼鈴、西漢建昭三年的中宮雁足燈等。曾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中壓軸登場的上博“鎮(zhèn)館之寶”商鞅方升也“入住”常設展廳,作為中國度量衡史上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開啟“青銅館”的全新板塊“交融期青銅器(秦至五代)”“復古期青銅器(北宋至清中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