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研院首次將非遺人才培養(yǎng)“師徒制”納入現代學歷教育體制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7-07-16]
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首個將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聘為研究生導師的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此舉切實地將“師徒制”納入現代學歷教育體制,在培養(yǎng)兼具理論知識和高超技藝的新型傳承人才方面成效顯著。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呂品田介紹,針對“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不同實踐領域和人才需要,中國藝術研究院展開方向劃分和目標定位清晰的三類的人才培養(yǎng):一是“非遺保護研究”方向的學術型博士、碩士研究生,以撰寫學位論文方式著重培養(yǎng)其理論研究能力;二是“保護實踐”和“傳統(tǒng)技藝”兩個方向的藝術碩士,前者著重以撰寫調研報告方式培養(yǎng)其按政策要求開展“非遺”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實踐能力,后者著重以操練和制作方式培養(yǎng)其傳承傳統(tǒng)技藝的實踐能力;三是培訓班學員,主要針對全國“非遺”保護工作系統(tǒng)的在職人員,著重以課堂學習和考察交流方式在短時間里迅速提高其開展管理工作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他透露,藝研院從2013年起在全國范圍聘請25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實踐導師,由院內資深專家學者擔任理論導師,招收培養(yǎng)涉及國家級非遺名錄中18個項目的研究生,大力開展牙雕、玉雕、木雕、刺繡、漆藝、陶瓷等門類的實踐教訓,探索將一對一的師徒相傳納入研究生序列。目前,藝研院的非遺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全部從事與非遺相關的工作,并且很快成為業(yè)務骨干。
作為導師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傳承人李博生坦言,“傳手藝之外,要傳的東西太多了。一個非遺傳承人應該怎樣培養(yǎng),我想應該開一扇大門,這一扇大門就是文化。培養(yǎng)人才不是為了掙錢,而是一種不能割斷的文化藝術,這是我們的根本任務?!?br/> 中國藝術研究院傳統(tǒng)工藝研究所所長、邱春林研究員指出,對傳承人教育來說,重要的不單單是技藝傳承。每個能做到國家級大師的傳承人,基本能力都是綜合性的,除了技藝精湛,還有獨立面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以及過硬的管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心性的培養(yǎng),這種手藝人的心性,說得大一點是“工匠精神”。但中國人的頭腦太活泛了,經過學院教育的傳承人可能會給自己定位有一些偏,是否能專心做個踏實的手藝人,這一點真的要向大師學習。
研討會上,與會者高度評價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這一模式對推動建立理論與實際兼容并蓄的“非遺”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一步構建具有引領作用的“非遺”人才培養(yǎng)體系,提高我國“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并將產生積極影響。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