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什么說 “蔡文姬就是我!”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6-06-11]
6月12日,是郭沫若先生離世38周年。盤點他跨越多個領域的不朽之作,歷史劇《蔡文姬》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最可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而且,關于這部戲的爭論至今仍然難以畫上句號……
《蔡文姬》為何醞釀了30年?
郭沫若是個寫作奇才,速度之快讓人瞠目。一個早上就可以寫出數(shù)千字,而且落筆成章,基本不需要修改。他一生寫過十余部歷史劇,大多只是幾天即可完稿,《孔雀膽》用了五天,《屈原》總共十天。1942年,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年完成四部歷史大劇的紀錄:《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然而,《蔡文姬》從醞釀寫作到演出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30年時間,成為郭沫若一生中僅有的創(chuàng)作怪異現(xiàn)象。
上個世紀20年代初葉,郭沫若攜詩集《女神》以驚世駭俗的叛逆形象橫空出世。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是他叛逆形象的兩大支點。他把女性解放的矛頭對準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陳腐道德觀念,為“在家不必從父,出嫁不必從夫,夫死不必從子”的新道德奔走呼號。郭沫若選擇了王昭君、卓文君和蔡文姬作為叛逆女性的代表,擬創(chuàng)作“三不從”三部曲。1923年歷史劇《卓文君》問世,1924年《王昭君》誕生,而《蔡文姬》卻遲遲沒有動筆。1925年雖然創(chuàng)作了《聶嫈》,算是補上了三部曲的欠缺,但人們仍然期待著《蔡文姬》。
1958年7月,著名演員白楊隨郭沫若赴瑞典出席世界裁軍和國際合作大會,途中白楊忍不住問郭老:“能不能抽時間再寫幾個劇本?。俊?942年在抗日大后方重慶,白楊與金山、張瑞芳聯(lián)袂主演話劇《屈原》,場場爆滿。作為演員,能夠出演郭老的話劇是一種難得的榮譽和享受。然而,郭沫若的回答卻讓白楊如墜五里霧中:“如果到了不能不寫的時候,我一定要寫!”什么情況下才算是到了不能不寫的時候?他已經(jīng)15年沒有推出一部新戲了。
郭沫若和蔡文姬的經(jīng)歷有多少相似?
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突然在《光明日報》發(fā)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盡管這篇純系考證之作,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但人們并沒有更多聯(lián)想。誰知郭沫若拋出此文不僅是為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正名,更是為即將誕生的歷史劇《蔡文姬》造勢。2月,郭沫若借白天陪同外賓參觀訪問的時機,僅用了7個晚上《蔡文姬》就大功告成。1959年5月21日,《蔡文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立即成為轟動性事件。
郭沫若寫歷史劇從來都是把歷史事件,放在當下的政治框架內加以審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30多年前,在他的構想中蔡文姬是一名叛逆女性。之所以執(zhí)意回歸漢朝,是因為在匈奴之邦受到感情和人格上的嚴重傷害,她的回歸是一次人格尊嚴的自我救贖。30年后郭沫若筆下的蔡文姬變成了深明大義,在曹操的感召下,不惜別夫拋子,毅然回國繼承父業(yè),撰寫《續(xù)漢書》。了卻心結的郭沫若極為興奮,僅在當年就發(fā)表了近十篇有關蔡文姬和曹操的文章,傾訴劇中未盡之言。
1959年5月16日,郭沫若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文章中開宗明義地聲明道:“蔡文姬就是我!——是照我寫的?!彼^續(xù)解釋說,“《蔡文姬》中有不少關于我的感情的東西,也有不少關于我的生活的東西。”他在不同場合又多次表達上述意思,生怕別人看不出來。戲劇家曹禺回憶說,劇本在人藝上演時,他看到郭沫若“一邊看一邊流淚,他對我說:‘蔡文姬是我用心血寫出來的,蔡文姬就是我?!?br/> 郭沫若為什么會對一千八多年前的蔡文姬一往情深呢?其實這個答案并不難找到。1927年,身為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有著中將軍銜的郭沫若,因撰寫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遭到國民黨南京政府懸賞三萬元的通緝追殺,他不得不亡命日本。他和日本妻子安娜共養(yǎng)育了5個孩子,過著極為困頓的生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決心別妻拋雛回國參加抗戰(zhàn)。安娜因嫁給中國人,在日本受到歧視,特別是因掩護郭沫若回國而獲罪。此后安娜靠租地種菜,獨自擔起養(yǎng)育子女的重任。郭沫若這段經(jīng)歷與蔡文姬何其相似!
《蔡文姬》為什么
長演不衰但爭議不斷?
從《蔡文姬》面世起,就不斷聽到許多詰問。郭沫若把劇名定為《蔡文姬》,而且劇情始終圍繞蔡文姬展開。顯然蔡文姬的塑造決定著該劇的指向。為此有人認為,弘揚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是劇作的不二主題??墒枪粼诖蠛簟安涛募Ь褪俏摇钡耐瑫r,特別強調這出戲“就是要為曹操翻案”,難道《蔡文姬》是個復線結構、雙主題?
有人認為主題應該是歌頌曹操的宏才大略和廣納賢才,蔡文姬能夠如愿歸漢,也是在曹操的光照下才得以實現(xiàn)。還有人認為這出戲是歌頌民族和睦、漢蒙親如一家。另一些學者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指出,郭沫若有著十分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對政治和現(xiàn)實的思考遠非常人那么簡單。當時正值“反右”斗爭剛剛結束,此戲是呼吁更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還有人把目光落在了劇中人周近身上。這是個善于逢迎拍馬、挑撥離間、陷害他人的奸臣。由于這個反派人物的戲份不亞于曹操,于是有人斷言《蔡文姬》就是要揭露鞭笞時下的一種小人。
《蔡文姬》還引發(fā)了一場關于歷史劇理論的曠日持久的爭論。郭沫若認為“歷史研究是‘實事求是’,歷史劇創(chuàng)作是‘失事求似’?!薄笆穭〖以趧?chuàng)造劇本,并沒有創(chuàng)造‘歷史’,誰要你把它當成歷史呢?”歷史學家吳晗則認為:“歷史劇必須有歷史根據(jù),人物、事實都要有根據(jù)……人物事實都是虛構的,絕對不能算歷史劇……比如《楊門女將》、《秦香蓮》,都不算是歷史劇而是故事劇。”38年前駕鶴西去的郭沫若,給后人留下的是一部不朽的《蔡文姬》,還有一堆理還亂的歷史劇與歷史、與政治、與文學、與現(xiàn)實的諸多謎團。郭 欣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