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紫砂拍場中,“顧景舟”概念顯得格外搶眼。5月份,“顧景舟制九頭詠梅茶具”以2875萬元成交,創(chuàng)顧景舟作品拍賣紀錄,但這個紀錄保持了不到6個月——11月份,在東正秋拍上,一套“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又以落槌價8960萬元創(chuàng)造了中國紫砂壺的拍賣新紀錄;又不到一個月,遠方秋拍紫砂專場中,38把據稱是顧景舟所制的紫砂茶具,最終以1.9億元的高價被“打包”收購……
“顧景舟”概念,在這個冬天被炒得越來越熱,那么它能否給同樣處于瑟瑟寒冬中的紫砂市場帶來真實的暖意,帶領紫砂走出這個似乎看不到盡頭的冬天呢?
真真假假“顧景舟”
“文人紫砂巔峰之作”大石瓢 五年翻一倍八年漲十倍
2010年,中國紫砂界公認的泰斗級人物顧景舟,其作品首次踏入“千萬元俱樂部”:他于1948年所作的一件“大石瓢”,以1232萬元成交。而今年,這件“大石瓢”再次現身匡時秋拍,拍出了2350萬元的價格。5年的時間,價格翻了一倍。
僅僅是幾個月后,一件唐云舊藏的顧景舟“大石瓢”,在江蘇2015秋拍上以3800萬元落槌。廣州藏家陳圣泓還清楚地記得,2008年,他曾特地跑到上海,見證了這件精品的競拍過程,當時的成交價是318萬元。不到8年,這把壺的身價漲了十多倍。
顧景舟的“大石瓢”一向被認為是文人紫砂的巔峰之作。當年,他一共做了五把,除自留一把外,其余四把贈給了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和吳湖帆?!跋嗝鲏亍薄簿褪穷櫨爸鄣谝话雅某?000萬元級別的作品,底印是王仁輔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蓋印是任書博刻的“顧景舟”款,另四把則鈐上任書博篆刻的“顧景舟”底印、王仁輔篆刻的“景舟”蓋印?!邦櫨爸邸敝爸邸弊源藛⒂?。吳湖帆則在五把壺坯上各題詩句,四把壺上各畫形態(tài)相異之竹枝,第五把壺則由江寒汀畫寒雀一只相贈吳湖帆。
既是顧景舟親自設計制作,又有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的“加持”,“大石瓢”今年優(yōu)異的市場表現雖然讓人驚嘆,但也算令人信服。
“身世不明”的天價“顧景舟”壺疑團叢生
但有一些天價“顧景舟”壺,卻不是那么令人心服口服。
12月4日,北京遠方秋拍紫砂專場中,38把據稱是顧景舟所制的紫砂茶具,最終以1.9億元的高價被楊子“打包”收購。雖然沒有去到現場,只是看了照片,資深紫砂鑒賞家、紫砂成型工作者張明強也產生了不少疑問:首先是用的印章與顧老的習慣和使用時間的順序有差異。顧景舟不同年代的印款是不同的,這38把壺中,有一些用印年代與其創(chuàng)作造型的年代不一,也有出礦紫砂原料品種時間與作者的用印年代不相吻合;其次,38把壺的很多造型中,有一些是前所未見的“顧景舟”,讓人不免生疑;而從工藝上看,它們似乎也和顧景舟的水準相距甚遠?!坝袔装褖馗静幌袷浅鲎源蠹抑?,如果是出自他的學徒時代,似乎又與他用的印章時序上有矛盾……”張明強說。
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館長、資深紫砂藏家李長平是這家遠方拍賣行的老客戶?!按_實有些奇怪,往年我都會收到拍賣圖錄,唯獨今年沒有,所以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標的。我和朋友還去遠方拍賣看過預展,但現場也沒有注意到這38把壺。這38把“顧景舟”茶具的實物和圖錄我都沒有見到,所以對其真?zhèn)螣o從評價?!彼f。
而最大的疑問則是,沒有人知道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拍賣行是如何一下子征集到38把“顧景舟”紫砂壺的。
張明強分析,一下子能拿出38把大家如此眼生的“顧景舟”茶具來拍賣,最大的可能性是,它們來自于中國臺灣,“臺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大量收購宜興紫砂。在這個收購潮中“混”進了很多高仿品,所以現在凡是臺灣來的紫砂,贗品、高仿的概率就比較高”。
而對于11月在東正拍賣拍出八千多萬元的“松鼠葡萄十件套”,也有一些藏家表示了懷疑:拍賣圖錄中稱,這套壺是1955年為人民大會堂定制的,但人民大會堂1959年才落成;還有藏家注意到,圖錄中那張顧景舟和朱可心一起在研討的照片中的紫砂壺,根本就不是拍出八千多萬元的這位“主角”。
對此,拍賣方的解釋是,年代不小心搞了烏龍,這把壺的確是1959年做的。
李長平認為,這套壺是不是為人民大會堂定制的,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這壺究竟是不是顧景舟之作,以及它是不是顧景舟作品中的頂級好壺。
李長平倒是相信這十件套確實出自顧景舟之手:“主要因為我愿意相信兩個人的鑒定:一個是潘持平先生,拍賣之前,我親耳聽潘持平老師說,他當時一眼就認出這套壺出自顧景舟大師之手,因為壺上的葡萄葉子,跟當年先生向他做的示范一模一樣;第二位是汪寅仙大師。她是做花貨的大家,而這套“松鼠葡萄”也是花貨,汪寅仙大師也認為是顧景舟的真品無疑?!钡幢闳绱?,李長平對于這套紫砂壺是否值八千多萬元,也持保留意見。
此外,多位藏家都向記者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該套茶壺其實是上海的一個商家,幾年前用兩萬多元人民幣從倫敦的一個小拍賣行拍回來的。因為壺身上的款識不清楚,又不屬于顧景舟的常見款,所以在虹橋古玩城賣了很久也賣不掉,最后才被宜興的一個藏家以二十多萬元的價格買走。之后,藏家用X光掃清了模糊的款識,發(fā)現竟然是“景舟”二字,這套壺的身價才開始暴漲。
“這故事說明了什么?如果這套壺是顧景舟特別重要的作品,就算是沒有款識,也應該早早就被人搶走了。為何在上拍之前,明明很多藏家都看過這套壺,卻無人問津呢?”李長平說。
“顧景舟”概念或被過度神話與炒作
每個行業(yè)都會有自己的旗幟和標桿,顧景舟就是宜興紫砂的一面旗幟。原因不僅在于他的技藝精湛,更在于他擁有大多數紫砂藝人所不具有的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而顧景舟生前和很多文人雅士也來往密切,更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非常與眾不同的特質。有人說,顧景舟的作品,不僅工精至極,而且怎么看都像是一把活著的壺,里面有感情、無雜念,那種沉靜的魅力,帶給欣賞者遠超出壺藝本身的美感。
“今年是顧景舟誕辰一百周年,各方面都以各種方式進行慶祝,所以今年“顧景舟”概念格外熱,并不奇怪。”李長平說。
“但恐怕并沒有大家以為得那么熱,顧景舟作品拍到八九千萬乃至上億的,是屬于極個別的現象,市場上大部分的成交價就是幾百萬元,甚至還不乏流拍的案例。不過流拍的“顧景舟”作品,可能是真假都成問題,或者是普品給估了個精品的價格,賣不出去?!?br/>
“顧景舟確實是宜興紫砂領軍性的一位人物,但屢屢拍出天價的后面可能也有過度神話的成分。比如說,有人就堅定地認為顧景舟做的壺存世量很少,只有300~500把,我覺得不可能那么少,好東西還遠遠沒有拿出來。”張明強說。
張明強認為,“顧景舟”概念的背后,明顯有炒作的力量。比如“松鼠葡萄十件套”和38把1.9個億的“顧景舟”茶具,都是被楊子所購得,而今年6月以1.04億收購28把“顧景舟”紫砂壺的“中超電纜”,更是眾所周知的運作“顧景舟”概念的“莊家”?!昂蜁嫷氖詹夭灰粯?,紫砂是個非常小的收藏圈,不需要很大的資金,就可以攪動整個行情,你用幾個億想影響整個書畫市場的走向,根本不可能,但你要是把這筆錢砸到紫砂市場上,就會形成很大的影響力,特別是當這些錢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他說。
紫砂“寒冬”令大家在疑竇面前集體失語?
盡管“顧景舟”概念燒得越來越旺,卻難掩整個紫砂市場仍舊處于寒冬的事實。
李長平今年四季度去了兩次宜興,明顯感受到紫砂市場蕭條,“市場里沒有客人,做茶壺和賣茶壺的朋友都說日子難過,情緒低落?!?br/>
“宜興有一些高工大師,現在一年賣不掉一把壺?!睆埫鲝娬f。也有一些三四十歲、名不見經傳的當代“小年輕”作品在今年的拍場上拍出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但似乎沒有人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價格?!俺醋?。”幾位受訪的業(yè)內人士簡單地給出他們的判斷。
在張明強看來,紫砂市場實質性的不景氣,也是天價“顧景舟”雖然疑竇叢生,紫砂界的專家、大師們卻集體失語的原因?!艾F在紫砂很冷,顧景舟的東西拍出高價——不管真假,對帶動整個行業(yè)總歸有好處,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發(fā)表一些“雜音”?!?br/>
然而,天價“顧景舟”作品并未改變、帶動紫砂市場。紫砂市場暫時仍未表現出要從“冬季”中復蘇的跡象。
即便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和顧景舟并稱為“紫砂七老”的另外六位大師,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和顧景舟也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年嘉德秋拍中,號稱“一代花器女王”的蔣蓉,其代表作牡丹壺,幾十萬元的起拍價卻乏人問津,最終流拍。
李長平告訴記者,曾幾何時,裴石民、朱可心的排名都在顧景舟之前?!芭崾癖环Q為“陳鳴遠第二”,這是個了不得的稱呼,而朱可心則多次為國家領導人做國禮……顧景舟是這幾個人里面比較年輕的,除了蔣蓉和顧景舟之外,那幾位老藝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去世了,沒能遇上這一輪紫砂行情起來。雖然必須承認顧景舟的綜合水準確實比其他人強,但某種程度上,也是時勢造英雄?!彼f。
陳圣泓表示,其實除了顧景舟之外的其他六老,各有各的本事,“比如王寅春和裴石民的水平也很高,但現在的價格卻跟顧景舟差了十萬八千里,基本上和當代的高級工藝師差不多,這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其他“六老”的價位有多低?有藏家告訴記者,在民間的私下交易中,幾萬元就能買到其經典作品;在拍場上,大部分也就是十來萬元的價格,上百萬元的基本沒有。
但張明強也強調,其他“六老”與顧景舟有較大價位差距,也有某些合理因素。比如蔣蓉,以做花器為主,雖然栩栩如生,但從審美高度上來說,功力確實不如顧景舟,“而且她的東西非常容易仿。蔣蓉又是一位多產的大師,市場上她的作品數量,至少是顧景舟的兩倍。這些都會影響到她的價格。而其他“五老”雖然造詣很好,但論文化水準、底蘊修養(yǎng)都沒有顧景舟高,這些是他們始終無法和顧景舟相提并論的原因”。
“當然,我也承認其他“六老”作品價格處于洼地,但主要不是和顧景舟比,而是和那些自己把自己炒作到幾十上百萬元的當代“小年輕”比?!睆埫鲝娬f。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