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紅樓成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2-04-22]
位于北京沙灘地區(qū)的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今天正式向社會開放。
由中國革命博物館在北京大學紅樓籌建的這座紀念館的前身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最高學府校址的北京大學紅樓。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舊址,1918年建成,是一座“工”字型樓房,全樓以紅磚、紅瓦建成,故稱紅樓。其平面呈工字形,磚木結構,連地下室共五層,總面積10000平方米。1961年,國務院公布紅樓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發(fā)祥地。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從紅樓北側的民主廣場出發(fā),聚集到天安門廣場,舉行反帝愛國群眾大游行,這場愛國運動推動了中國歷史進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等人建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就設在紅樓內(nèi)。1920年8月,“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另一杰出代表魯迅先生應聘來北大紅樓講授《中國小說史》。
據(jù)了解,北京大學紅樓建成后,一度作為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文科教室,地下室為印刷廠。李大釗在1917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他的辦公室就在紅樓東南角的第一間。1918年,毛澤東來北京,曾任北大圖書館助理館員,也在這里辦公。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主辦的《新潮社》社址也設在一樓。
紅樓的第二層是教室和校部機關。當時的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辦公室就設在這里。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建成后,“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許多遺跡已經(jīng)被恢復,其中包括:李大釗工作過的辦公室里,毛澤東在紅樓工作時的新聞紙閱覽室,以及學生上課的大教室等。
據(jù)了解,除了舊址的復原、歷史期刊的展示外,紀念館特別推出了新文化運動陳列,分為“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深入”三個部分;通過90多張圖片和60余件實物,生動地再現(xiàn)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風貌。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