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公布2014年中國重大考古新發(fā)現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1-18]
有戀玉情結的中國古人在哪開采玉石?西藏1800年前的象雄王國有著怎樣的文明?北朝古墓壁畫反映了古人怎樣的生死觀和精神世界?蒙古族是從哪里起源?
2014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地下探尋了這些湮沒在時間長河中的秘密。
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過去一年六項重大考古新發(fā)現:甘肅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云南祥云縣大波那墓地、西藏阿里地區(qū)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山西忻州市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內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和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據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yè)務辦公室主任陳國科介紹,甘肅馬鬃山玉礦遺址初步確定年代為戰(zhàn)國至漢代,有可能更早至3400多年前,“是中國目前最古老的玉礦遺存。為探尋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br/>
他說,這里出土的玉料以透閃石為主,多為青玉、糖色玉,少量為白玉。為考古學家了解當時采礦、選料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當時的生活狀況、行政管理、社會組織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信立祥說:“玉器作為文化的載體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這是第一次通過考古方法揭示出古人采玉的真實情景。它的位置正處于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表明在絲綢之路形成之前早就存在玉石之路?!?br/>
漢人尚玉,而藏族人將天珠視作珍寶。在西藏阿里的岡仁波齊神山腳下,考古學家從大約1800年前的貴族墓地中首次發(fā)掘出神奇的天珠。
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仝濤說:“這一時期正是文獻記載的象雄王國強盛時期。在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還發(fā)現了珍貴的絲織物、黃金面具、鎏金銅器、銀器、鐵器、陶器、料珠以及大量人類和動物骨骼等?!?br/>
他介紹,由于阿里自然資源匱乏,很多出土遺物來自海拔較低的地帶,甚至是遙遠的新疆、中亞和北印度地區(qū),表明被吐蕃吞并前的象雄王國與外來文化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
山西忻州市九原崗的一座北朝古墓,雖然屢次被盜,但考古學家還是在墓中發(fā)現了精美壁畫。其中一幅是中國迄今發(fā)現的最大的狩獵圖,圖中眾多獵人騎馬奔馳山林,追逐圍獵虎、熊、鹿、野羊,再現了馬上民族的生活情景。
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員張慶捷說,墓中的壁畫是研究北朝社會文化、生活和軍事的珍貴資料。其中升天圖內容復雜,展現了北朝時期人們的生死觀念和精神世界。
內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是迄今在呼倫貝爾草原所知規(guī)模最大的古墓群。考古學家初步推斷這個墓地屬于公元8至10世紀室韋人遺存,為探尋蒙古族源找到了最新考古線索。
社科院考古所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祥介紹,對這一墓地中發(fā)現的人骨進行的體質人類學研究表明,這里的居民與現代分布在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地區(qū)的北亞蒙古人種中央亞細亞類型居民的顱型特征最為接近。這一發(fā)現得到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學者的高度關注。
貴州遵義的楊氏土司墓地跨越了宋末至明初,考古學家從墓中發(fā)現了成套精美的金銀器。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介紹,這一遺址反映了楊氏從宋代封建領主到元明土司的演變過程,對貴州乃至整個中國西南地區(qū)土司制度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此外,先進的技術手段也在過去一年的考古發(fā)掘中得到應用。
云南祥云縣的大波那墓地50多年前就發(fā)現了。這里出土過編鐘等重要銅器,是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洱海地區(qū)為數不多的高等級墓地??脊艑W家在2014年對這一墓地開展了新的發(fā)掘,并采用了無人機航拍、三維激光掃描等先進的考古技術,形成遺址的三維影像模型,為今后墓地的研究保護和展示利用奠定了基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