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價值”
1998年11月,《沒胡子的自畫像》,7150萬美元賣出。
1990年5月,《加歇特醫(yī)生肖像》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日本收藏家。
1987年11月,《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賣出。
1987年3月,一幅《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
蘇富比拍賣行11月5日發(fā)布信息:梵高《雛菊與罌粟花》以含傭金6180萬美金(合人民幣3.77億元)拍出,并為亞洲私人藏家收藏。消息一出,立刻有人挖出買家是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說他是藏家圈里的“大哥級”人物,還有人算出3.77億元換成一百元面額的人民幣將重達4.33噸。
八卦喧囂似乎淹沒了作品以及梵高本身。稍稍留意蘇富比發(fā)布的短消息,就能發(fā)掘其中巨大的信息量:此前,那幅成交價7150萬美元的油畫《沒胡子的自畫像》,是梵高1889年創(chuàng)作的。蓄須的他在作畫時將自己想象成沒有胡子的樣子。而“亞洲私人藏家”的身份,也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日本商人齋藤良平以8250萬美元買下了梵高最貴的油畫《加歇特醫(yī)生肖像》。畫中的保羅·加歇特醫(yī)生是治療憂郁癥的專家,他被梵高的弟弟提奧請來照顧曾經發(fā)病到割耳朵的梵高。齋藤良平去世時想將畫作當做隨葬品,最終,該畫被奧賽博物館收藏。
《雛菊與罌粟花》的背后則是梵高一生困頓的寫照。梵高知道靜物畫最受買家歡迎,所以想畫一幅賣掉。畫中的花朵據說是來自奧維田邊的野花,距離梵高墓地不遠。如今是藏家和拍賣市場寵兒的梵高,據說生前只賣出過一幅作品,他的繪畫并不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就連做藝術品商人的弟弟提奧,也坦陳梵高的畫沒有市場,雖然他始終相信有一天有人能理解梵高的藝術。文森特·梵高這個在到達自己繪畫生涯頂峰時自殺的“生后大師”,一直有著孩童般的信念:他要用繪畫令觀眾大開眼界,敞開胸懷。而他就像寫給提奧的信中一樣,似乎總在追問:“在大部分人眼里,我是怎樣的一個人?無足輕重?行為古怪?令人生厭?‘萬千俗人中最俗的那一個’?”
窮困潦倒的大師,生前只賣出去一幅畫
“在你心中誰是一個飽受折磨的瘋狂的藝術家?”英國歷史學家、《紐約客》文藝評論作家西蒙·沙瑪為紀錄片《藝術的力量》撰文時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只有一個答案,實際上也只有這么一個答案——文森特·梵高?!?br/>
高辨識度的個性和充滿爭議的行為舉止,以及后世對其的演繹,是一張大小不及4張A4紙拼在一起的油畫《雛菊與罌粟花》,值4.33噸百元大鈔的原因?!拌蟾邘缀?5%的作品都進了博物館,能夠流通買賣的作品實在太少。更重要的是,幾乎每張梵高的作品都能和他的活動有所對照,找出故事?!痹翁K富比20世紀中國藝術主管的李亞俐說,相比《加歇特醫(yī)生肖像》、《沒胡子的自畫像》成交價8250萬美元、7150萬美元,《雛菊與罌粟花》符合業(yè)界的預期。有意思的是,這3幅油畫都是1889年至1890年創(chuàng)作的,屬于梵高創(chuàng)作巔峰期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十分耐人尋味。
和很多人印象中割掉自己耳朵不同,梵高割掉的只是自己的耳垂,同時,他也不是始終處于恍惚狀態(tài)——在拍賣市場成交價超過2億美元的這3幅畫,讓人看到了梵高潦倒生活中無奈的一面。1889年的《沒胡子的自畫像》,是梵高最后一幅自畫像,這是他給母親70歲生日的禮物。梵高不算一個讓家里省心的孩子,他當過牧師,不過因為過于狂熱而丟了工作,搞藝術之后則和妓女生活在一起,生活費只能由弟弟提奧接濟。為了讓母親對兒子的健康放心,梵高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當然畫面中的梵高要比現(xiàn)實中的更健康、年輕、整潔,并且刻意沒有畫上自己標志性的暖黃色的胡子。但是,最終梵高并沒有把這張畫送給母親?!都有蒯t(yī)生肖像》的模特加歇特,則是弟弟提奧請來給梵高治療精神問題的醫(yī)生,他對藝術也有研究。對比加歇特的照片,梵高的這張肖像算是很逼真的作品?!峨r菊與罌粟花》是梵高為了賺錢畫的靜物,色彩相當濃烈,似乎對市場有所妥協(xié),但是依舊沒賣掉,只能算作診療費的一部分送給了加歇特醫(yī)生。
幾乎每幅作品都充滿了可說性,這就是梵高。自殺時不過37歲的梵高,因此成為學術圈、文藝圈、拍賣圈追捧的“全能偶像”。
梵高變了還是看梵高的角度在變
既然梵高有如此之多的故事,那么梵高在世的時候為什么火不起來?事實上,梵高的畫風幾度轉變,在成為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前,他的畫作并不光鮮,所以市場并不好,他弟弟提奧說,梵高的作品沉重陰郁,乏人問津。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被評論界關注的第一幅杰作。油畫用了許多棕色,最亮的部分是中部上方的一盞燈,其他的部分則陰暗昏黃,甚至被形容成臟色。很難相信,這是后來喜歡用對比色突出強烈情感的梵高的作品。不過,梵高自認為一切盡在掌握,他說要的就是“這些伴著燈光吃土豆的人,流露出一種高貴:辛勤勞作換來的,他們當之無愧,比誰都體面”。
梵高真的轉變了,還是世人看梵高的角度在變化?美國資深藝術品經紀人丹尼爾·韋恩告訴記者:“一位藝術家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最初是要靠自己的天賦與成就,此后靠藝術商人去發(fā)掘他們的潛力,通過打磨使他們在藝術界中造就一定的影響力。往后,就要靠畫廊、美術館和媒體的助力?!币務撹蟾呤窃趺匆徊讲接赡瑹o聞走向聲名遠播的,似乎又回到了經濟問題。除了弟弟提奧的默默資助,梵高的推手要算弟媳喬安娜和法國著名的藝術品投資顧問、收藏家安布羅伊斯·伏勒爾。梵高和提奧相繼去世后,喬安娜出版了《梵高書信全集》,并不遺余力地舉辦了7次梵高畫展。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最終通過馬蒂斯等其他畫家的關注,梵高成為話題。1925年,喬安娜去世后,梵高的絕大多數作品留在荷蘭,并最終成立博物館。而伏勒爾也早在1895年就展出了梵高的20件作品。當時,整個展覽最終只賣出了一幅畫,伏勒爾雖然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梵高是個瘋子,但是商人的敏感告訴他,梵高會火。于是他主動去尋找梵高的畫作,在法國南部小鎮(zhèn)阿爾勒買下了此后非常著名的肖像畫系列《郵遞員約瑟夫·魯蘭》。
隨著收藏市場的崛起,藝術上獲得承認的梵高,也成為金錢追逐的對象。他用法語形容自己作品風格的藝術“高潮”,往往以拍賣價格的創(chuàng)紀錄面貌出現(xiàn)。這與梵高生前的窮苦潦倒形成鮮明的對比?;蛟S關于梵高的爭論還將繼續(xù),藝術的價值難道也會因為價格的顛簸而有所起伏?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