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籍傳承文化 比關注“過云樓”更有意義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6-14]
6月4日,今年春拍倍受矚目的“過云樓藏書”拍賣落槌,江蘇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在拍賣現(xiàn)場以1.88億元的價格拍得,加上傭金達到2.162億元,創(chuàng)下中國古籍拍賣的世界紀錄。價高者得,原本應該是拍賣會上的規(guī)矩,但是由于北京大學在昨天表示對于這套藏書行使了優(yōu)先購買權,加上隨后江蘇省人民政府和南京圖書館的兩份“紅頭文件”,使得“過云樓藏書”的歸屬撲朔迷離。
中國收藏傳統(tǒng)歷來是古籍善本重于書畫:范氏“天一閣”從明朝以來有“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族規(guī);“皕宋樓”陸心源則傳古籍于長子,書畫于次子;顧氏“過云樓”自創(chuàng)建之始便有“志在必傳”的決心。即使在戰(zhàn)亂中,顧家人攜全部藏書遷徙避難,輾轉數(shù)地幾百里,歷經諸多艱險磨難,竭力保全這批藏書。此次1.88億元的落槌價,雖然在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上確實已經是非常高了,但是如果不是原來藏家堅持整體拍賣,價格也許會更高。試想,1292冊過云樓藏書,平均還不到15萬元一冊。如果拆散拍賣,可以讓很多人有能力參與,以過云樓這樣的號召力,以及這次宣傳的聲勢,一些人出于買一冊做個紀念的想法都有可能,那樣的話,最終的拍賣價格會是今天的價格嗎?
“過云樓”藏書拍賣的意義已遠超藝術品拍賣本身。正如著名藝術家周春芽在微博上所說的,因為北京匡時的拍賣,知道了“過云樓”;因為拍賣會上的紀錄片,認識了“過云樓”坎坷的經歷。戰(zhàn)亂沒有毀掉它,感謝收藏這些古書的藏家,你們沒有僅僅為了錢。
如果說“過云樓藏書”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那么在河南省圖書館中十分之一的古籍,則是在“冷宮”中慢慢消亡。據(jù)河南的有關媒體報道,河南圖書館50萬冊的古籍里有5萬多冊正嚴重受損。沒有專項資金、缺乏專業(yè)人員、長期不受待見,這些常年躺在倉庫里的古籍,不少書頁已發(fā)霉甚至破損,一碰就往下掉渣。
古舊文獻典籍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豐沛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為什么一直沒有中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重視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在的一些圖書館,由于長期沒有適量的資金投入,對于一些普通古籍的保護并不重視,特別是在南方的夏季,書庫里沒有空調,悶熱潮濕,許多古書早已經破損不堪。
呵護文化典籍,守望歷史文明。保護古籍不僅是為保護其物質形態(tài),也是為了內容能為我所用,即使一般的古籍也有一定文化傳承的意義。從宋朝開始,歷朝歷代都以修大書為國之大事,從宋朝的《太平御覽》到明朝的《永樂大典》再到清朝的《四庫全書》,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浩大。各個時期古籍的完備和有序的特點,使其完全具備成為連接歷史主線的可能。今天,如何通過對于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古籍進行研究,使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發(fā)揚光大,遠比關注“過云樓藏書”花落誰家更有意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