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生態(tài)文化節(jié)復古風韻濃郁 文化遺產紛亮相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0-11-22]
南昌11月21日電 (王昊陽 劉占昆 林釗銘)中國鄱陽湖國際生態(tài)文化節(jié)在江西南昌舉辦,在這場文化盛會上,集中展示了江西各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21日,記者漫步在展會上,古風古韻撲面而來,和著各種濃郁的民俗特色文化,將一幅幅美麗的文化風俗畫卷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
在江西南昌國際展覽中心展館內,江西各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風俗文化集中在此展示, 神秘的儺舞,漂亮的鯉魚燈,紅艷艷的剪紙,騰空而起的草龍,空前的造紙技術,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與復古風韻,仿佛讓人步入鄉(xiāng)村小巷的深處,走進那悠遠的歷史。
瑞昌剪紙源于漢代,距今1900年,75歲的劉詩英手持剪刀,熟練地將手上的紅紙剪成“喜”字。劉詩英告訴記者,村里姑娘都會剪紙,婚嫁喜事都要用,她已經剪了50多年了,年輕人要把這個民俗文化流傳下去。
正在用刀具雕刻儺面具的藝人名叫黃國強,他告訴記者,儺面具是驅儺儀式中的載體,現(xiàn)在很多人購買,掛在客廳里辟邪。這些用樟木雕刻的儺面具,古樸渾厚,造型生動,黃國強說,儺面具賣得很好,現(xiàn)在這種文化遺產走向商業(yè)化,得到了繼承與更大的發(fā)展。
在鉛山展館內,熊居仁老師傅正在造紙,熊師傅說,他造的是被譽為“千年壽紙”的連四紙,這種紙以嫩竹為制漿原料,制成的紙潔白細密,防蟲耐熱,古代用于印制《四庫全書》和史書等貴重古籍。熊師傅熟練地勻漿、濾水、鋪紙,傳統(tǒng)民間工藝再現(xiàn)了古代造紙術輝煌。
據(jù)了解,江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了江西燦爛歷史文化。截止目前,江西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項,省級項目370項。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