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搶救云居寺石經募捐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3-08-29]
遼金石經在地宮中享受“幸福生活”
云居寺遼金石經目前收藏于新建地宮之中。新修的石經地宮在位于云居寺南麓原石經出土穴,直接坐落于山體巖石之上。整體建筑面積400平方米,由主藏經室、附屬儲藏室、機房和參觀廊組成。據(jù)悉,石經地宮采用磚混結構,其底板、側墻、頂板均采用了科學而可靠的防水設施。地宮藏經室和附屬儲藏室采用了密閉處理措施,室內空氣由運行可靠、技術成熟的空氣分離制氮系統(tǒng)置換成純度為99%的氮氣,其濃度自動控制。地宮因為保持恒溫、恒濕、密閉、充氮,有效隔絕了大氣污染,使有害菌完全喪失了生存條件。
隋唐石經在山洞中過著“艱苦歲月”
遼金石經回藏地宮,并不標志著云居寺石經保護研究的結束。云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區(qū),有9個藏經洞,珍藏著4196塊隋唐時期刻造的石經板。這些石經自1956年發(fā)掘整理后,除雷音洞繼續(xù)開放外,其他8個洞至今仍封閉保護。管理人員王艷華說,藏于藏經洞中的隋唐石經目前因為長期的山石滲水、溶巖侵蝕、大氣污染等因素嚴重危及這些石經板。因此,隋唐石經的保存現(xiàn)狀令人堪憂,石經板的保護工作也已迫在眉睫。
在石經山工作了10多年的趙進國說,剛來到石經山工作的時候,山上石碑上刻的字跡很清楚,碑上的砂眼只像小米粒一樣大,但是因為風化的原因,現(xiàn)在碑上的砂眼已經有大米粒一樣大了。
在對游人開放的雷音洞里,看到在洞口的石經板上字跡還算清晰,可是越是往洞里走,巖壁上的石經板字跡就越來越模糊。特別是雷音洞后壁的石經板,因為在山洞的深處,距離洞口較遠,長年受到山中潮氣的侵蝕,又不能及時通風透氣,所以受損最為嚴重。趙進國說,在夏天能夠看到石經板上凝結出一滴滴的水珠,有時候就像人出汗一樣,水珠連成了一片。經過長年的侵蝕,藏經洞后壁石經板上的石刻字跡大部分已經很難辨認,其中有十幾塊的石經板表面已經開始成片地剝落,還有的石經板表層隆起,石刻中間已經呈中空狀態(tài),刻上去的字跡看上去好像隨時有可能剝落。
石經山上另外8個封閉式藏經洞中還藏有4000余塊隋唐石經板。這些石經板在1956年經過國家文物部門批準,曾被移出拓印史料。從那以后至今,石經板就一直被封閉在洞中。記者通過藏經洞的窗口把手伸進洞中觸摸石經板時,可以感覺到石經板上有一層細小的沙塵。這說明洞口邊緣的經板風化嚴重。至于洞中深處的石經板有無風化、殘存的程度如何,在沒有打開藏經洞之前沒有人能知道。
云居寺文物管理處的主任楊海峰說,我們盼望著文物專家以及有關人士,適時考察,科學地設計出保護方案,使這些石經也能像回到地穴里的石經得到保護。
石經風化的原因
專家介紹說,對石經的破壞方式主要是風化作用,這包括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一般情況下,這三種風化會同時發(fā)生,只是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有主次之分。
石經板的石材來自距離藏經洞6公里遠的大石窩村,這個地點的石質多為大理石類巖石,這樣的石材硬度較小,所以抗風能力較差,這是石經板受損的自身原因。另外外界的溫度和濕度變化、大氣的污染、微生物的侵蝕都是破壞石經板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外部原因。(待續(xù))
來源:中央電視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